headphones
CPI降温只是“虚晃一枪”!通胀最快下月杀“回马枪”
货币探险家
货币探险家
authIcon
资深研究
05-14 18:01
Follow
Focus
华尔街顶级分析师警告,关税影响尚未在数据中体现,未来数月或迎来新一轮通胀冲击。
Helpful
Not Helpful
Play

上个月,美国在通胀方面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不过,顶级预测专家表示,贸易战的影响尚未在数据中得以体现,接下来的几个月可能会见证物价的新一轮大幅上涨。

周二的数据显示,4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出人意料地降温,整体通胀率同比降至2.3%,相较于3月份的2.4%有所下降。

但消费者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可能会面临又一轮的通胀冲击。

一方面,相关数据具有滞后性,其在官方统计数据中显现需要时间。与此同时,企业似乎在第一季度大量囤积库存,以此避免与关税相关的成本增加。摩根士丹利指出,当季消费品的超前进口飙升了近30%。

美国实际进口在2025年第一季度大幅飙升

“这个(4月CPI)数据并不重要,因为关税的影响实际上将在下个月的数据中开始显现。” 摩根士丹利财富管理部门的首席经济学家策略师埃伦・曾特纳(Ellen Zentner)在周二CPI报告发布后接受CNBC采访时如此表示。下个月CPI数据的更高读数意味着,对消费者而言,价格最快将在本月开始上涨。

贝莱德全球固定收益首席投资官里克・里德(Rick Rieder)称,他认为关税对通胀的影响将在夏季的几个月里“升级”。他在周二写道,目前,除了汽车价格略有上涨外,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关税已经对通胀产生了影响。

骏利亨德森(Janus Henderson)美国证券化产品主管兼投资组合经理约翰・克施纳(John Kerschner)也表示,他认为关税带来的通胀压力可能从6月份开始显现。

他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因此,市场将屏息以待这些数据,以确定关税引发的价格上涨实际情况如何。”

沃顿商学院教授杰里米・西格尔(Jeremy Siegel)推测,未来几个月物价可能会上涨。

西格尔在4月CPI报告发布前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我认为,要等到6月或7月,我们才会看到关税的影响。因为实际上目前进入美国的商品数量较少,然后在零售层面定价,之后才会被政府官员纳入抽样统计。”

在美国与中国达成相互降低关税的90天协议后,多家银行已经调整了对通胀和经济增长的预测。不过,华尔街的许多机构仍预计,到今年年底通胀率将会上升。

高盛估计,美联储偏爱的通胀指标——核心个人消费支出(PCE)年率,可能会从3月份的2.6%,在年底前升至3.6%。

高盛在一份报告中写道:“我们的预测反映出,大多数核心商品类别的价格将急剧加速上涨。”该行补充称,他们认为关税将导致消费电子产品、汽车和服装价格出现“最为剧烈”的上涨。

美国银行分析师在CPI数据发布后写道:“数据中可能已经有关税影响的迹象,因为一些进口量大的品类——家居用品、药品、IT商品和玩具,在当月价格上涨加速。但我们仍预计,在未来几个月会看到更明显的证据。”

经济学家们早已发出警告,关税可能会引发通胀加速,因为企业可能会将与关税相关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耶鲁预算实验室本月估计,美国平均有效关税税率最终可能会在17%左右。西格尔表示,这一数字低于此前的预测,但仍是80多年来的最高水平。

Open the app to read the full article
DisclaimerAll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hyperlinks, related applications, forums, blog media accounts, and other platforms published by users are sourced from third-party platforms and platform users. BiJieWang makes no warranties of any kind regarding the website and its content. All blockchain-related data and other content on the website are for user learning and research purposes only, and do not constitute investment, legal, or any other professional advice. Any content published by BiJieWang users or other third-party platforms is the sole responsibility of the individual, and has nothing to do with BiJieWang. BiJieWang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losses arising from the use of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You should use the related data and content with caution and bear all risks associated with it. We strongly recommend that you independently research, review, analyze, and verify the content.
Comments(0)

No comments yet

edit
comment
collection
lik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