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phones
比特币再创历史新高:重新理解黄金、美元和稳定币
数藏元宇宙
数藏元宇宙
authIcon
打狗大师
Follow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货币,却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它的结构和逻辑。

《货币金字塔》这本书的作者尼克·巴蒂亚,既是华尔街出身的金融从业者,也是比特币研究者。他没有用复杂术语,而是从一个非常基础的问题出发:什么是钱?谁来定义它的价值?又是谁在维护它的可信度?

书中最核心的一个观点是:“货币是分层存在的。”黄金、美元、比特币、稳定币,甚至平台积分,看起来都能支付、都叫“钱”,但它们在结构上的地位完全不同。有些是最终资产,有些只是对某种承诺的信用凭证。

《货币金字塔》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如何投资货币,而在于帮你拆开货币背后的系统逻辑。它让你意识到,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统一、单层的货币体系中,而是活在一个结构分层、动态演化的“记账秩序”里。

罗马银币的故事

书的开头讲了一个看似遥远的历史事件:罗马帝国的第纳尔银币。

大概在公元前211年,罗马共和国首次发行这种银币,目的是为了整合整个地中海地区的经济系统。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建立后,第纳尔成为官方货币,在欧洲、北非和西亚的大片区域通行。

刚发行时,第纳尔银币的含银量高达98%,一枚大约重3.9克,背后常铸有皇帝头像和军功象征,象征的是帝国的荣光和信用。由于这种货币被帝国军队所接受,也成为国际贸易的首选结算工具,有点类似今天的“美元本位”。

但这种辉煌没持续多久。随着帝国扩张和财政赤字,第纳尔开始逐步“瘦身”。公元2世纪马可·奥勒留在位时,含银量已经下降到80%。再往后,通货膨胀愈演愈烈,到3世纪中叶的克劳狄一世时期,只剩下不到5%的银,其他部分多为铜或杂金属。外表依然是第纳尔的样子,但内核已经不是银,而是低质合金。

最典型的变化出现在公元274年,当时的罗马皇帝奥勒良甚至推出了新的币种“安东尼尼安努斯”,继续沿用“银币”的名义,却几乎没有任何贵金属成分。换句话说,那是一种“面子货币”——名字是银币,实质上已经是铜钱了。

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发生货币改革,没有发行新币种,也没有公告“我们要贬值”。一切是在“名称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悄悄进行的。人们以为自己手中还是“银币”,却慢慢发现,能买的东西越来越少。

货币危机,大多数不是爆炸式的,而是“缓慢的信任溃散”。你不会一天之间破产,但你手里的钱在几年内买不了同样的东西。而你对此,可能毫无知觉。

货币是分层的

我们常说“钱”,但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各种“钱”,本质并不相同。银行账户里的余额、手里的纸币、平台的积分卡,甚至你买的USDT或者公司账户里的稳定币,它们虽然在“支付”层面看起来都能用,但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类型的货币。

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货币是分层存在的,信用结构决定了它的层级。作者将货币体系分成了三层:

  • 第一层货币(Layer 1)是无须信任、无须对手方的“最终资产”,比如黄金、比特币。你拥有它,就等于你直接拥有价值,不依赖任何机构的承诺;

  • 第二层货币(Layer 2)是银行存款、纸币、稳定币等,它们本质是对第一层资产的“承诺”或“债务凭证”,必须依赖发行方履约;

  • 第三层货币(Layer 3)是各种平台积分、代金券、预付卡,它们只在特定系统中有效,流动性和信用最弱。

你账户里的10万元存款,并不是你真的拥有10万元资产,而是银行在账面上欠你10万元;你手里的USDT,是Tether公司承诺未来按1:1还你美元的凭证;你支付宝余额的底层,甚至可能是多个金融机构共同托管资金后的“数字表示”。

从法律和金融结构上看,这些都是第二层或第三层的货币,它们运行良好时没问题,一旦对手出问题,你手里的“钱”就可能变成一张废纸。

所以作者说:你以为你在拥有资产,其实你只是信任某个系统还没出问题。

很多人持有股票、基金、债券,觉得是资产,其实从货币金字塔的角度看,那是“资产负债表上的信用凭证”,不是无风险货币。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金融危机、战争或政权更替的时刻,人们会去抢购黄金、美元、甚至比特币——他们不是在投资,是在“回到第一层”,回到一个“不需要别人承诺”的资产。

这套“分层货币”的逻辑,在我们现代货币体系中随处可见。而“美元”,正是利用这套结构,坐上了全球金融金字塔的顶端。

美元的霸主地位,不是凭空得来的,它是通过一整套货币分层机制建立起来的。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决定建立一套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核心内容是:美元锚定黄金,其他国家货币锚定美元。从此,黄金位于第一层,美元成了“第二层的第一名”,其他国家的法币处于美元之下的第三层。

这个体系让美元成为全球的“清算核心”,因为其他国家的央行无法直接以黄金为储备,只能持有美元资产。这等于承认:在实际操作中,美元就是黄金的“代表”,可以视为“伪第一层资产”。

美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运行了近三十年,直到1971年,尼克松政府突然宣布“关闭黄金窗口”,也就是终止美元兑换黄金的承诺。从那一刻起,美元正式脱离黄金锚定,成为完全的信用货币。

但诡异的是,美元的全球地位并没有因此削弱,反而进一步巩固了。

这是因为:第一,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被终止,但美元早已内嵌进全球贸易、金融、资本结算的基础设施里;第二,美国拥有全球最强大的金融市场和最深的债券池,其他国家即使不信美元,也缺乏替代选项;第三,几乎所有关键商品(如原油、粮食、金属)都以美元计价,美元变成了全球的“定价单位”。

所以,当我们今天说“美元是全球主权货币”的时候,指的不是它是“全球公认的钞票”,而是它在全球货币金字塔中居于结构性上层地位:大多数国家的法币、跨境资产、中央银行储备,实际上都是美元的“分层镜像”。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全球货币体系画成一个倒金字塔:

  • 顶层是黄金和(理论上)无对手资产;

  • 中间是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掌控主要金融结算和跨国资产负债表;

  • 底层是世界各国货币和商业银行信用,时时刻刻要依赖美元市场流动性和利率环境。

这种结构不是由法律决定的,而是通过长达几十年的金融结构、资产流动和政策安排逐渐固化下来的。

中央银行的本质

我们今天提起“中央银行”,第一反应可能是利率、汇率和放水。但在《货币金字塔》这本书里,作者提醒我们:中央银行最早的功能,并不是负责“发钱”,而是负责“记账”——更准确地说,是清算。

这个概念乍听起来不太直观,但放在历史背景下,就很好理解了。

17世纪初,荷兰阿姆斯特丹刚刚崛起为欧洲的贸易中枢。作为连接波罗的海、地中海与东印度的重要港口,每天都有大量跨境商人在此交易。然而,当时的货币系统极度混乱:银元、塔勒、弗罗林、金币,不同币种、不同年份、不同含量的硬币流通于市,每笔交易都要验真、称重、找零,既麻烦也容易出错。

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并统一清算体系,1609年,阿姆斯特丹银行(Wisselbank)成立。这家银行的制度设计堪称划时代:它不发放贷款,也不进行商业操作,只做一件事——接受商人存入的金银币,并在账本上为他们记下一笔“银行存款”,此后所有支付都通过银行内部账本划账完成。

这就是货币体系中第一次实现“从实物转账向账本转账”的跃迁。你不再需要搬动硬币,银行把账目一调,交易就完成了。效率大幅提升,交易信用也更集中统一。换句话说:

谁来记账,谁来承认一笔交易的有效性,就决定了谁控制了“货币的秩序”。

这种模式后来传到了英国,并影响了1694年英格兰银行的设立,也成为现代中央银行的制度原型。

我们日常使用的货币,大多数是第二层——比如银行存款、支付宝余额、本地支付系统——它们只是商业机构向你开出的债务凭证。而银行之间的转账清算,并不能直接互通,也需要一个“账本主节点”来协调。这个节点,就是中央银行。

当你从建行转账到招行,真正的结算动作,不是你在App点了“确认”,而是建行和招行之间在央行备付金账户上完成了一笔清算操作。没有央行的系统,这笔交易在法律和金融系统中就不成立。

所以,谁拥有清算系统的账本权限,谁就拥有货币系统的结构主导权。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看懂今天一个非常现实的政策现象:各国央行为什么都在推动“央行数字货币(CBDC)”?

很多人以为,这只是为了提升支付效率,甚至是为了对抗微信、支付宝。但从本书“货币是账本结构”这一底层逻辑来看,CBDC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在数字时代重新确立央行对“最终记账权”的垄断地位。

在原来的体系中,央行只为银行和国家记账,不直接面对个人。而CBDC的设计,是让央行拥有一张面向全民的账本——每一个人都可以直接在央行体系中开户、存钱、转账,绕过商业银行和支付平台。

这看起来是支付体验的提升,实际上是清算权限结构的变化。CBDC是将记账权从“银行之间”进一步下沉到“用户之间”,让中央银行掌握“每一笔微观交易”的确认权。

比特币的定位

讲到这里,我们就能更自然地理解,为什么比特币会被视为“货币体系的挑战者”。

它的本质,并不只是创造了一种新资产,而是提出了一种去中心化的账本结构,是对“谁来记账”这件事的根本性回应。

比特币网络的设计初衷,就不是想让所有人用它来当零钱花,而是建立一套不依赖中央机构、不需要信任第三方、人人可以验证的价值记录系统。它试图回答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不把记账权交给央行或政府,还有没有别的方案?

它的答案是区块链。

在比特币系统里,每一笔交易都要广播全网,每一个全节点都可以验证交易是否合法,不依赖银行,不依赖央行,也不依赖平台。这不是“去监管”,而是“去中心的记账规则”。

作者在书中没有过度拔高比特币的地位,而是非常冷静地指出:比特币作为第一层货币,其意义不在于它能不能成为“全球通用货币”,而在于它构建了一种不依赖国家信用的清算结构。

你在链上发出一笔交易,只要网络确认了,它就无法被撤销、篡改或拒绝。这种“最终结算性”,恰恰是中央银行清算系统长期以来试图垄断的能力。比特币打破了这种垄断,让“最终性”成为一个开放协议的共识结果。

而在这个共识账本之上,也同样开始出现第二层和第三层的结构:比如用BTC做抵押发行的稳定币、用闪电网络做支付加速的通道、甚至出现了“比特币银行”来提供利率与存款服务。比特币并没有脱离金字塔,而是建立了自己的那一套金字塔结构。

这和前面我们说到的CBDC,看似方向相反,其实是在回应同一个核心问题:我们如何构建一个在数字世界中能够成立的“货币账本”?一个靠国家制度托底,一个靠网络协议共识。它们不是简单的竞争关系,而是两种“记账权逻辑”的博弈。

你可以选择信政府、信银行,也可以选择信数学、信代码。而这,正是比特币之所以重要的根本原因。

稳定币的妥协

比特币在设计上强调去中心化与交易不可篡改,因此它牺牲了转账速度和吞吐量,每10分钟一个区块,确认一笔交易通常要几分钟甚至更久。而链上手续费(Gas)价格也因网络拥堵而剧烈波动,这些都限制了它在日常小额支付场景中的使用可能。

现实需求推动了另一种结构的出现:稳定币(Stablecoins)。

稳定币是由中心化机构发行、锚定法定货币(主要是美元)的数字资产,比如USDT(Tether)、USDC(Circle)等。它们的出现,并不是要“对抗比特币”,而是为了补足比特币作为一层货币“不可扩展”的问题,在其之上构建一个更便捷、波动更小的支付层。

价格锚定明确,交易者可在BTC或ETH剧烈波动时暂时“避险”;它支付确认速度快,可以在几秒或几分钟内完成;它转账门槛低,尤其适用于链上DeFi、游戏和跨境汇款等场景。

这正是为什么,稳定币能迅速在全球加密市场中获得巨大使用量。2024年初,链上稳定币日交易量已超数百亿美元,其中USDT流通量超过1000亿,是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实际上的美元替代品”。在尼日利亚、阿根廷、委内瑞拉等本币贬值严重的国家,很多人更信任一个中心化稳定币,而不是本国央行。

如果比特币是“数字黄金”,那么稳定币就是“链上的银行存款”。它们本质上属于第二层货币:不是无条件可用的资产,而是你对某个发行机构的信用托付。你相信Tether或Circle在某个银行账户里备好了等值的美元储备,你手里的USDT或USDC才有价值。

稳定币是传统金融逻辑在链上的延续,用的是现实世界的监管结构、公司治理、法律契约,来服务于链上的加密资产流通。它不是纯粹的加密创新,而是“制度适配的产物”。

在货币金字塔结构中,稳定币属于链上“第二层”中的中心化债务货币。稳定币的风险在于,它依然属于“交易对手风险”的范畴。你并不能直接验证那1:1的美元储备是否真实存在,也无法控制发行方是否在极端情况下“冻结、审查或拒付”资产。

如果从信任结构来看,几种主流做法之间的区别其实很明显:

  • CBDC是由国家来发、央行来记账、法律来保障的货币形态。它不求改变货币制度,只是把原来的记账方式搬到数字设备上;

  • 稳定币是由企业来发、中心化清算结构来记账,它的优势是速度和对接链上系统,但本质依赖现实世界中的托管银行和公司信用;

  • 比特币则完全不依赖任何发行者或中介,它靠公开透明的网络账本来完成记账,是一种“去许可”的底层结构。

它们看上去都是“币”,但背后运行的是完全不同的信任逻辑和账本架构。你用哪一个,其实是在选择你信谁、由谁来记账。这,才是稳定币、比特币、CBDC三者真正分野的地方。

尾声:重新理解“钱”

我们以为货币是统一的,是国家定义的,是账户上的数字、钱包里的余额,是银行卡、人民币、美元和USDT。但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货币其实是分层的,是结构性的,是信任的映射。

它不只是一张钞票,而是一个系统给你的“准入资格”——你在哪一层、持有哪一种,代表你信谁、靠什么、在哪本账上有名字。

所以未来的世界,可能不是一个“统一货币”的世界,而是一个“并存账本”的世界。有人依旧信国家,用CBDC交水电费;有人更信市场,用稳定币做跨境生意;也有人选择共识网络,把价值锁在比特币上。

这些不是互相替代的选项,而是一个逐渐展开的新结构:技术重新打开了“谁来记账”的可能性,也重新定义了“什么是钱”。

当货币不再由唯一的中心发行,也不再只印在纸上或者储在银行账户里,而是存在于代码中、地址里、链上每一个被验证的区块时,我们真正面临的,不是一个新币种的崛起,而是一个新账本的选择权。

Open the app to read the full article
DisclaimerAll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hyperlinks, related applications, forums, blog media accounts, and other platforms published by users are sourced from third-party platforms and platform users. BiJieWang makes no warranties of any kind regarding the website and its content. All blockchain-related data and other content on the website are for user learning and research purposes only, and do not constitute investment, legal, or any other professional advice. Any content published by BiJieWang users or other third-party platforms is the sole responsibility of the individual, and has nothing to do with BiJieWang. BiJieWang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losses arising from the use of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You should use the related data and content with caution and bear all risks associated with it. We strongly recommend that you independently research, review, analyze, and verify the content.
Comments(0)

No comments yet

edit
comment
collection
lik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