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phones
《华尔街日报》:美国最大几家银行考虑联手挑战 2450 亿美元稳定币市场
量子交易者
量子交易者
authIcon
数字货币大师
Follow
Focus
由于即将出台的立法为挑战 Circle 和 Tether 的主导地位打开了大门,美国各大银行正在考虑成立合资稳定币企业。
Helpful
Not Helpful
Play

据报道,美国各大银行正在探索成立合资稳定币企业,以直接与加密行业在数字支付领域日益增长的主导地位竞争。

据悉,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集团、富国银行以及其他银行正在通过其共同拥有的支付公司(包括预警服务和清算所)进行讨论。《华尔街日报》 报告.

这些讨论取决于即将到来的稳定币立法这有助于形成银行和非银行发行稳定币的框架。

稳定币数字货币通常与美元或其他法定货币挂钩,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受到美国国债的支持。

尽管有些人认为这些措施会“破坏”经济和财政政策的稳定,但“个人和企业却从中受益匪浅”,Hashdex Asset Management 研究主管 Pedro Lapenta 表示解密.

时机再合适不过了。

本周,参议院推进《天才法案》这是一项两党法案,旨在通过制定联邦储备标准、透明度和发行人监督来规范支付稳定币。

拉彭塔表示,如果该法案成为法律,稳定币可以“加速数字资产的采用”,并加强“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的投资案例”。

但这实际上与投资者无关。银行认为,监管环境的变化可能为它们打开一扇绿灯,促使它们开始探索挑战 Circle 和 Tether 对加密货币市场的垄断地位的方法。2450亿美元稳定币市场。

受美国监管的发行商 Circle 最初于 2018 年与 Coinbase 一起通过 Centre Consortium 推出了其 USDC 稳定币,旨在为 Tether 市场领先的 USDT 提供替代方案,后者于 2014 年在基于比特币的 Omni Layer 上首次亮相。

尽管多年来其储备透明度一直受到严格审查,但 Tether 仍然在稳定币领域保持主导地位。

自2022年以来,该稳定币发行商每季度都会发布报告,以缓解市场担忧。目前,其市场份额已超过60%。

另一方面,Circle 试图通过将 USDC 定位为更合规的产品来使其与众不同,并引用了第三方认证和美国更密切的监管参与。

但它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暂时脱钩硅谷银行倒闭后,USDC 于 2023 年上市,暂停了通过SPAC交易2022 年,市场份额下降。

大型全球金融公司的进入可能很快就会考验现有金融机构的持久力,并削弱它们的主导地位。

持有牌照的链上交易所 GRVT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Hong Yea 告诉解密随着传统金融构建新的基础设施,加密原生发行人仍然发挥着关键作用。

Yea 表示:“加密原生稳定币发行者对区块链世界的运作方式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多年的经验、知识和实践,对于构建机构级稳定币基础设施将具有无价的价值。”

他将这种动态比作传统行业在早期转型过程中依赖数字顾问的情况。

他说:“传统金融世界进军链上经济也可以从本地人那里获得一些帮助。”

Yea 补充说,如果传统参与者要认真参与稳定币领域,加密货币发行者也必须加强与监管规范的一致性。

“我主张行业领导者在监管和合规方面采取更积极主动的方式,”他说。“如果没有双方的共同努力,整个行业的规模将很难扩大。”

据报道,目前银行之间的讨论仍处于起步阶段,随时可能发生变化.

Tether 和 Circle 尚未回应置评请求。

编辑塞巴斯蒂安·辛克莱

Open the app to read the full article
DisclaimerAll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hyperlinks, related applications, forums, blog media accounts, and other platforms published by users are sourced from third-party platforms and platform users. BiJieWang makes no warranties of any kind regarding the website and its content. All blockchain-related data and other content on the website are for user learning and research purposes only, and do not constitute investment, legal, or any other professional advice. Any content published by BiJieWang users or other third-party platforms is the sole responsibility of the individual, and has nothing to do with BiJieWang. BiJieWang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losses arising from the use of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You should use the related data and content with caution and bear all risks associated with it. We strongly recommend that you independently research, review, analyze, and verify the content.
Comments(0)

No comments yet

edit
comment
collection
lik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