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带来了炎热。TON加冕一位新任首席执行官,解锁了 5 亿美元的债券基金,并将 Ethena 的 60 亿美元 USDe 纳入 电报的轨道——同时每天悄悄地加入 1 万个新钱包。
交易机器人抢尽风头。贴纸掉落几分钟内就售罄。随着 TON Space 于第二季度登陆美国,以及现实世界资产上链,Web2 和 Web3 之间的界限正以最佳方式变得更加模糊。
错过了上个月的更新?在此了解 2025 年 3 月的情况。
TL;DR
- Max Crown 出任 TON 基金会首席执行官,为 MoonPay 带来运营助力
- Ethena 的 USDe 即将登陆 TON,为 Telegram 超过 10 亿用户开启以美元储蓄和赚取收益的新途径
- Libre 和 TON 基金会推出 5 亿美元 Telegram 债券基金,这是迄今为止加密货币领域最大的 RWA 代币化项目
- TON Space 将于第二季度进军美国市场,与此同时,苹果公司也批准了外部支付(包括加密货币)以及 MoonPay 解锁了 Toncoin 购买功能
- 生态系统活动保持稳定:每日活跃钱包数量为 17 万至 19 万个,每天有 1 万个新的非托管钱包加入
TON 进入新时代:领导力、资产和美国扩张
前 MoonPay 首席财务官兼首席运营官 Max Crown 出任 TON 基金会首席执行官标志着中国正向全球规模和监管协调迈进。Ethena 的合成美元 USDe 的 TVL 已超过 60 亿美元,也将加入 TON为 Telegram 的 10 亿+ 用户提供节省和赚取美元的新方式。
与此同时,TON 正在引领加密货币领域最大的现实世界资产(RWA)迄今为止的标记化通过 Libre 推出 5 亿美元 Telegram 债券基金随着 TON Space 于第二季度向美国用户推出,TON 向主流市场的扩张正在全面展开。
TON 重返香港参加 Web3 Fest
TON日汇聚了包括Televerse、RedotPay、Baza等在内的亚洲团队,展示了支付和游戏领域的全新整合。此外,还宣布与中国游戏巨头KingNet(拥有超过1亿用户)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
最后,TON 在亚洲举办了首次大型游戏开发者聚会,吸引了数十个工作室(其中许多活跃于微信生态系统)参与,目前正在探索如何在 TON 和 Telegram 上进行开发。
基础设施和开发综述
这 原有的 Toncoin 桥即将退役—在帮助 1 亿多 $TON 跨链转移后,使命圆满完成。现在,用户依赖于原生资产(USDT、Jettons,以及即将推出的 USDe、tgBTC)以及类似这样的集成。LayerZero和阿克塞拉。
Broxus 推出了 TON Factory 来加快 TVM 扩展,而 Tonkeeper 通过 Tonkeeper Battery 添加了链上 2FA 和 USDT-TRC20 传输。
在开发方面,2 万美元的 Tact 智能合约挑战赛吸引了 1,393 名参与者和 59,000 多份提交,推动了 Tact VS Code 扩展的 500 多个新安装。
TON DeFi 持续扩张
STON.fi 推出了 Omniston 来简化整个生态系统的流动性,而 TONCO 则保持了其 APY 之王的称号,凭借其集中的流动性模型实现了 20% 以上的回报率。
生态系统互联互通也随着合作伙伴关系(Factorial x Storm、FIVA x EVAA、EVAA x Tonstakers)而加深,Telegram 原生交易机器人继续崛起,其中 Blum 推动了 TON 上所有链上活动的 25% 以及每周 1000 万美元以上的交易量。
在支付方面,越南的 Aliniex 小程序处理量突破 240 万美元,MoonPay 开始支持在美国购买 Toncoin。
TON x Telegram
Telegram 用户名和匿名号码交易量突破 1 亿 TON,而 NFT 礼品和贴纸活动继续攀升——NFT 市场 Tonnel 总交易量达到 1010 万 TON,而 Doodles 的NFT贴纸不到 15 分钟,所有包都销售一空。
SocialFi 和 GameFi?同样令人瞩目。Memes Lab 成为首个在 Kaito(由红杉资本和 Dragonfly 支持的 Web3 信息中心)上线的 TON 项目。SCOR 获得了 MLS 和 NHL 的授权,仅凭两款迷你游戏就吸引了 20 万月活跃用户。最后,Storm Trade 在 TON 上推出了 Upscale,这是一款由人工智能驱动的自营交易机器人。
总结
随着 DeFi、风险加权资产 (RWA)、支付和 Telegram 原生应用领域的重大进展,TON 生态系统正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互联互通、触手可及。随着发展势头的增强,TON 的重点也更加明确:可扩展的增长、更深层次的实用性,以及在 Telegram 内部吸引下一波用户。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