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phones
Pi Network 的所有者是谁?创始人和支持者
加密江湖
加密江湖
authIcon
区块链先知
Follow
Focus
很多人想知道究竟谁才是 Pi Network 的真正负责人。这个移动加密货币挖矿项目已经……
Helpful
Not Helpful
Play

很多人想知道究竟谁才是 Pi Network 的真正掌舵人。这个移动加密挖矿项目吸引了全球众多用户,但要弄清楚它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却并非易事。Pi Network 大谈去中心化。然而,如果你深入研究它的公司架构、创始人以及日常运营方式,就会发现高层控制力更加牢固,尤其是在其“封闭主网”阶段。

法律迷宫:SocialChain公司 和 Pi 社区公司

SocialChain Inc.领导 Pi Network 的创建;他们是一家来自硅谷的科技初创公司,于 2018 年在加州正式成立。加州州政府文件,例如公司信息声明,将范成调博士作为 SocialChain Inc. 的首席执行官、秘书和首席财务官,Nicolas Kokkalis 博士是该公司创立的另一位关键人物。

SocialChain Inc. 在桑尼维尔的主要地址看起来像是那种共享办公空间,而他们在帕洛阿尔托的邮寄地址实际上指向一家 UPS 门店。关于那里有多少员工,似乎众说纷纭;有人说大约 16 人,也有人声称 SocialChain 大约有 35 到 40 名员工致力于 Pi Network。由于 SocialChain Inc. 并非公开信息,因此你不会看到他们的财务信息公开。SocialChain Inc. 在 Pi Network 的服务条款中规定了相关规则,这些规则至关重要,它们将用户锁定在具有约束力的仲裁程序中,并迫使他们放弃集体诉讼权利。

然后是Pi Community Company,这个名字经常与该项目联系在一起。该公司声称,其目标是打造一个去中心化的未来。如果你查看 Pi Network 开发者大使计划的细则,就会发现它将“Pi 社区公司”和 SocialChain Inc. 合并为“公司”。据说,Pi 社区公司于 2019 年 11 月 25 日成立,其业务重点是“应用软件发布”。Pi 社区公司的具体正式成立地点尚不清楚,但它与 SocialChain Inc. 的密切关系表明,其主要业务中心位于美国。

公司信息网站 Tracxn 也标记了“Pi Network Inc.” ,据称该公司成立于 2014 年 11 月 5 日,但它与 Kokkalis 博士和 Fan 博士启动的 Pi Network 有何关联尚不完全清楚。

你必须小心,不要将这些与其他地方使用类似名称的其他机构混淆,例如印度的“PI DIGITAL MEDIA NETWORK PRIVATE LIMITED”或英国的“PI NETWORK TECHNOLOGIES LIMITED”;这些似乎与这家总部位于美国的加密货币企业完全不同。

创始人的股权:股权、控制权和代币经济学

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团队推动了 Pi Network 的起步,尼古拉斯·科卡利斯博士以及范成调博士是你最常听到的名字。还有另一位联合创始人,文森特·麦克菲利普他负责照顾社区,但他不再是该项目的一部分了。

拥有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并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从事分布式系统以及人们如何使用计算机的博士后工作,尼古拉斯·科卡利斯博士现领导 Pi Network 的技术部门。他甚至在斯坦福大学教授了第一门关于去中心化应用的课程 (CS359B)。他早期的创业经历包括与 StartX 合作以及创办 Gameyola Inc.

范成调博士另一位斯坦福大学博士毕业生,她深入研究人类学,尤其关注人类行为与社会计算的交叉研究。她现在是 Pi Network 的产品负责人,利用自己的背景为用户打造更优质的平台,并探索区块链在货币以外的更多用途。

SocialChain Inc. 或 Pi Community Company 的创始人个人持有多少股份尚未公开。不过,坊间传言称,创始人凭借其在 SocialChain 的职位,掌握着大量 Pi 代币。一些人估计,创始人从团队的指定份额中获得了约 200 亿个 Pi 代币,他们也可能影响未来为 Pi 基金会预留的 100 亿个代币的去向。不过,目前这笔财富主要停留在理论上,因为 Pi 代币无法在大型公共交易所正式交易;它们被困在封闭的主网系统中。

显然, 文森特·麦克菲利普由于项目内部冲突而退出,这些纠纷据称最终诉诸法庭。据说,这起诉讼案稍微揭示了 Pi Network 的资金来源,暗示他们像普通科技公司一样从私人投资者那里获得资金,而不是通过 ICO 出售代币。

Pi 的代币计划规定,其总量永远不会超过 1000 亿。官方声明称,所有代币的 80% 将分配给社区——650 亿作为挖矿奖励,100 亿用于通过 Pi 基金会发展生态系统,50 亿用于交易池——剩下的 20%(200 亿)将分配给核心团队。核心团队无法一次性获得所有代币;这些代币会根据社区挖矿和转移代币的数量逐步释放。

然而,有些人担心,太少人控制着太多的代币。一些分析师深入研究区块链数据后声称,核心团队实际上控制着 Pi 的很大一部分份额——甚至可能达到 936 亿个代币,约占 82.8%(也就是说,核心团队旗下的六个钱包里大约有 628 亿个 Pi,加上他们自己的 200 亿个)。这种代币集中存放的情况让人们担心,一旦 Pi 开始公开交易,可能会发生什么,比如有人操纵市场。

有趣的是,Pi Network 没有进行 ICO,而是选择以传统的方式通过 SAFE 协议(即未来股份交易)获得启动资金。Chatter 表示,他们从 137 Ventures、Ulu Ventures 和 Designer Fund 等风险投资公司获得了早期资金;PitchBook 的数据甚至显示,早在 2020 年 2 月,他们就通过一笔风险投资获得了 80 万美元。McPhillip 的诉讼文件显示,Pi Network 在 2019 年 9 月获得了 50 万美元,2020 年 2 月又获得了 30 万美元,两次融资后,公司的估值均为 2000 万美元。他们还从移动应用上的广告中赚取了相当可观的收入。

Pi 核心团队:生态系统的架构师

据称,Pi 核心团队在全球拥有超过 35 名全职员工,是该项目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在 Kokkalis 博士和 Fan 博士的领导下,这个团队负责处理从软件编码、业务运营到内容制作、产品管理和数字工作监督等所有事务。

Pi Network 表示,它遵循“渐进式去中心化模式”,这意味着他们计划逐步将权力从核心团队手中转移到一个拥有更多发言权的体系中。目前,核心团队掌控着项目的一些宏观事务,例如项目的未来规划、何时在不同阶段(例如测试网、封闭主网以及未来有望推出的开放主网)之间切换,以及如何通过 KYC/KYB 审核。作为技术主管,Kokkalis 博士很可能负责技术工作,其中包括他们基于恒星共识协议(Stellar Consensus Protocol)构建的特殊共识算法,但针对手机挖矿进行了调整。

资金问题,例如如何处理资源和广告费,也由核心团队决定。未来计划成立 Pi 基金会,负责管理预留的 100 亿代币,用于帮助社区和项目发展。

治理:既定理想与观察到的现实

Pi Network 承诺最终将实现去中心化,并由社区运营。他们描绘了一幅“为民、由民生的货币”的蓝图,未来某一天,代币持有者可以对各种想法进行投票,甚至提出自己的建议。关于“半 DAO”模式的讨论已经浮出水面,这意味着核心团队在项目建设期间将牢牢掌控,但社区仍然可以参与其中。

但许多旁观者和批评者认为,言行不一。核心团队似乎掌握着所有真正的决策权;甚至有传言称他们控制着每一个活跃节点和超级节点。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如此多的代币被少数人控制,这种担忧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个真正去中心化的系统。人们之所以持怀疑态度,是因为该项目的实际代码(并非所有人都可以查看)、新代币的发行方式以及治理机制的细节都缺乏公开性。

甚至连旨在阻止虚假账户并遵守规则的KYC流程也成了痛处。人们抱怨等待时间过长,验证过程也存在诸多问题,并且担心自己的数据隐私性,尤其是有人声称用户信息会被上传到中央服务器,而且在没有事先明确询问用户的情况下就使用了外部AI工具。

最终控制:集中控制?

当你查看谁负责 Pi Network 的不同部分(技术、代码、品牌(IP)、基本系统和代币)时,你就会发现现在大多是由一个团体在发号施令。

  • 技术和代码:Pi Network 确实使用了恒星共识协议,并鼓励部分代码采用开源方式(PiOS),但其核心技术和区块链本身似乎是核心团队的创造,并受其控制。人们一直担心核心团队正在运行所有真正重要的节点。
  • 品牌权利:“PI”、“PI NETWORK”和 Pi 符号的商标非常有价值,据说 Pi Community Company 及其合作伙伴拥有这些商标,并在美国、欧盟、英国和中国等地受到官方保护——表明他们对该品牌保持着严格的控制。
  • 关键系统:核心团队似乎还负责管理服务器和网络域名,包括新的 .pi 域名拍卖及其所有相关规则。
  • 代币储藏:正如我们之前所述,1000亿代币中很大一部分将留给核心团队和计划中的Pi基金会,或由其直接管理,创始人可能会对此拥有很大的发言权。用户可能有自己的钱包来存放他们转移过来的Pi,但这些代币最初的发放方式以及团队持有的份额,是导致平台仍然感觉中心化的重要原因。此外,KYC系统意味着团队可以决定谁可以在主网上转移和使用他们挖出的Pi。

用户数据:收集、控制和货币化

Pi Network 收集了大量关于其用户的信息,例如用户身份、联系方式、详细的 KYC 信息(例如政府身份证和自拍视频)、用户如何使用应用程序,以及用户设备和网络连接的详细信息。他们还使用 Cookie 和追踪器,这可以让谷歌和 Facebook 等外部公司向用户展示针对他们定制的广告。

SocialChain 据称提供了 Pi Network 的隐私政策,其中谈到了用户查看或要求删除其数据的权利,并提到了安全步骤;然而,批评人士指出将所有数据保存在一个地方存在危险,尤其是考虑到过去的安全漏洞。

他们声称收集数据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提供服务、核实身份和遵守规则。但隐私政策也暗示他们计划通过与 AppLovin、ironSource、Google AdMob 和 Facebook Ads 等广告网络和服务共享数据来从广告中获利。由于 Pi Network 严重依赖广告,一些人认为他们实际上只是在利用用户数据和眼球赚钱,尤其是考虑到人们投入的是时间和信息,而不是实际金钱。Pi Network 声称,除非用户同意,否则他们不会将用户数据出售给广告商,但该政策的写法让一些人认为,如果其他公司收购他们,数据可能会被出售或移交。使用 ChatGPT 等 AI 工具进行 KYC 检查也让人们怀疑,这一海量用户数据是否会被用来训练 AI 系统。

社区影响力和管理:新兴的声音?

Pi Network 为社区提供了一些表达意见的渠道,例如提供反馈平台、应用开发者可以通过社区审核将其应用上线的系统(无需等待核心团队批准),以及未来就治理方案进行投票的讨论。他们的白皮书甚至提出了“制宪会议”和“流动民主”等理念,以探讨未来的治理模式。让社区成员参与讨论并运行自己的节点,也为社区成员提供了参与的机会。

然而,如何将这种影响力转化为真正的共享所有权,或者赋予社区真正的责任,他们仍在摸索中。尽管80%的代币据称是给社区的,但核心团队对开发的严格控制、封闭主网的限制以及KYC的种种障碍,都削弱了社区真正拥有的权益。

透明度:不透明的画面

即使拥有海量用户,Pi Network 仍不断被批评对其公司架构、内部运作方式、财务状况以及实际开发进度不够公开。项目内部的纷争,例如 Vincent McPhillip 的诉讼,让我们得以一窥其早期面临的困境。核心团队持有的巨额代币以及项目资金来源(广告除外)的谜团,不断让人们对其产生怀疑。

该项目确实有路线图,包含各个阶段,并会发布更新,但一再推迟开放主网的发布(现在他们说是2025年初,有人甚至把时间定在2025年2月20日,而KYC截止日期是2025年3月14日),这确实激怒了社区。他们处理社区关于KYC延误、代币转移问题以及普遍缺乏倾听的投诉的方式也招致了批评。

争议、法律审查和未来展望

争论的核心点依然在于核心团队拥有多少代币以及网络控制权。人们将“免费移动挖矿”的设置比作多层次营销骗局,尽管 Pi Network 强调用户无需投入任何现金。其他主要症结包括:封闭主网阶段持续了多久;Pi 币目前到底有多好(因为在开放主网之前,它的代币数量非常有限);以及对详细 KYC 流程的数据隐私担忧。

从法律角度来看,如果不同地方认定 Pi 是一种证券,这可能会造成大问题。越南等地的官员实际上已经警告人们不要使用 Pi 进行支付,并指出了诈骗和数据被滥用等风险。

现在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的方式——拥有强大的核心团队并将大多数代币集中在一个罐子里——可能会对开放主网的启动造成干扰,使其难以在好的交易所上市(币安仍然没有列出 Pi Coin,可能是因为这些问题),引起监管机构的更多关注,并最终损害市场是否接受它以及它是否持久。

Pi Network 勾勒出了一个由社区运营的去中心化系统的愿景,但实现这一目标仍需时日。在 Pi Network 努力实现其开放主网目标的过程中,解决代币持有者过少的问题、保持开放态度以及谨慎处理规则和监管,将是至关重要的。其服务条款中具有约束力的仲裁规则仍然是其官方处理分歧的重要方式。为了让人们继续信任 Pi Network,核心团队必须认真履行职责,维护网络安全,保护用户资产(正如他们承诺的那样),并公开地致力于实现项目目标。

Open the app to read the full article
DisclaimerAll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hyperlinks, related applications, forums, blog media accounts, and other platforms published by users are sourced from third-party platforms and platform users. BiJieWang makes no warranties of any kind regarding the website and its content. All blockchain-related data and other content on the website are for user learning and research purposes only, and do not constitute investment, legal, or any other professional advice. Any content published by BiJieWang users or other third-party platforms is the sole responsibility of the individual, and has nothing to do with BiJieWang. BiJieWang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losses arising from the use of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You should use the related data and content with caution and bear all risks associated with it. We strongly recommend that you independently research, review, analyze, and verify the content.
Comments(0)

No comments yet

edit
comment
collection
like
share